说到孝庄太后其实这个人也还是有不少的说法的,因为这个人看起来有点厉害,而且让人觉得十分的害怕,其实那是因为大家都不怎么了解这个人了,如果了解孝庄太后的人会发现这个人的成绩很大,他曾经两次扶持小皇帝,而且经历了三个朝代,但是有的人要问了为什么不选择称帝呢?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看看吧!
历经三朝和扶持幼主并非可以自己称帝的必然条件,这个问题在逻辑上不成立。
(一)
顺治皇帝六岁登基,此时的皇位岌岌可危,朝政大权基本上控制在睿亲王多尔衮的手中,孝庄皇太后自保尚且不足,更谈不上自立为帝了。
从史料记载来看,多尔衮由叔父摄政王到皇叔父摄政王,再到皇父摄政王,不仅大权独揽,而且礼制规格已经是准皇帝了,连皇帝印玺都掌握在自己手中,顺治皇帝事实上只具有象征性的皇帝身份,多尔衮离正式的皇帝只差一个称呼。
可叹天不假年,顺治七年,多尔衮因骑马坠伤不治而亡,时年仅39岁,如果上天再多给多尔衮几年的时间,也许大清帝国的历史就会改写。
因此,这时候的孝庄皇太后仅仅依赖皇位生存,皇位在,孝庄皇太后还是孝庄皇太后,如果皇位不在,那她就什么都不是了,所以,根本没有力量自己称帝,能够保住皇位就已经是上天眷顾之下的万幸了,多少还是靠了运气的成分。
(二)
多尔衮死后,十三岁的顺治提前亲政,但皇权依然危机重重,宗室内部的政治斗争十分激烈。
此时内有八旗旗主王爷拥兵自重,外有异姓藩王形成割据之势,很多地方还处在战火之中,国内政治形势非常严峻,基本上没什么机会可以掀起夺位的政治风浪,能够顺利保住皇位已属不易,这时候的孝庄皇太后依然没有力量自立。
等皇权稍微稳定后,母子二人的关系又陷入僵局,因给顺治选皇后的问题上,年轻的顺治不懂得身为皇帝的一言一行都是政治的道理,极力反对政治婚姻,造成母子之间形同水火。
孝庄皇太后连儿子的婚姻都摆不平,就更谈不上自立为帝一说了。
而孝庄皇太后执意要政治联姻,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顺治的皇位并不牢固。
(三)
顺治在二十四岁驾崩,临终之际顾虑幼主继位难以驾驭朝局,曾一度想传位于宗族中年龄较大的亲王,母仪天下的孝庄皇太后反复劝说,都无法改变顺治的立场,之后在传教士汤若望的劝说下,顺治才下遗诏让已经出过天花的第三子玄烨继位,并指定索尼、苏克萨哈、阿比隆、鳌拜为辅政大臣。
从这一过程中不难看出,孝庄皇太后对朝廷政局的影响力依然十分有限,如果她有足够的力量,还轮不到已经病入膏肓的顺治皇帝动心思,将千幸万苦保下来的帝位传给宗族中的其他成员。
而八岁的康熙即位后,朝局又一次陷入危机,稳定政局、保住皇位再次成为孝庄皇太后的必然选择。
此时辅政大臣把持朝政,孝庄皇太后虽有一定的影响力,但对皇权的威胁依然存在,她所有的精力不得不用来巩固皇权。
索尼死后,鳌拜通过政治斗争,由辅政大臣的末位上升至首位,而孝庄皇太后根本无力遏制朝臣们的政治斗争,任凭鳌拜势力坐大。
康熙十四岁开始亲政后,对朝局的控制力也极度脆弱,一度眼睁睁看着另一辅政大臣苏克萨哈被鳌拜所杀,皇帝如此,说明孝庄皇太后的力量也很有限,根本没有力量控制朝局。
而鳌拜的肆意妄为,也说明他根本不顾忌康熙及其身后的孝庄皇太后,由此可见孝庄皇太后的实际政治力量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大,能够保住皇位已经很不容易了。
等到康熙十六岁打败鳌拜后,翅膀已经硬了,此时的孝庄皇太后已经是六十五岁的垂暮老人了,早已过了冲锋陷阵的年龄,只能继续扮演身居幕后的角色。
(四)
其实历史上的后宫称帝或者垂帘听政,大多数情况下,都是情势所迫,后宫嫔妃们已经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,不是你死,就是我活,迫不得已才走上政治前台,武则天是这样,吕后、慈禧也都如此。
但孝庄皇太后一生的政治作为就是为了保住儿孙的皇位,而且始终身居幕后,从来都没有冲上政治前台与各方政治势力恶斗,一方面不具备这样的实力,另一方面也没有这样的政治机会。
她与皇帝之间完全是命运共同体,皇帝在,她就在,根本不存在将自己变成皇帝的政治逻辑。
加上中国传统的父系文化已经形成非常完整的伦理体系,母系在政权传承方面大都陷入血缘和伦理的困境,很难自立嗣统,争夺儿子的位置,将来还得传承给儿子,已经有了武则天的前车之鉴,后来的女性政治家们大都会有清醒的认识。
就此而言,孝庄皇太后没有自己称帝,与历经三朝、扶持幼主无关,也与个人的政治野心或者教育背景无关,而是与她个人没有力量发展成非称帝不可的政治局势有关。
其实高明的政治家总是将自己隐藏得很好,与其站在台前成为千夫所指,不如躲在幕后呼风唤雨,孝庄皇太后虽然没有深度介入皇族之间的权力斗争,但这并不妨碍其成为女性中一代优秀的政治家。